【经验交流】党建引领助力打通易扶安置社区治理“最后一米”
近年来,我市聚焦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,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工作,以“组织带动、谋划推动、市区联动、职能驱动、干群互动”破解易扶安置社区服务难、治理难等问题,切实提高易扶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。
建立健全村(居)基层党组织、居民自治组织、群团组织、社会服务组织等,凝聚工、青、妇等群团组织合力,积极搭建“五桥”“五家”,推进“三项工程”建设,即“党支部+居委会+社区服务大厅”“3+N”社区治理体系、 “三无忧工程”(就医、就学、就业三无忧)、“三心工程”(住得放心、安心、舒心),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生活品质。着力构建易地扶贫搬迁“五个体系”,创新推进“和谐社区活力社区”建设,提出“邻里和睦、守望相助,平安稳定、精神充实,入住充分、就业充足,生活便利、内容相融” 32字创建标准,制定创建方案,按图施工。截至目前,全市71个易扶安置区全部完成“五个体系”达标建设,34个200户以上安置区打造成为“和谐社区活力社区”。
整合市、区两级资源,在易扶安置区打造“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”为主体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,建立健全县、乡、村(居)三级政务大厅和安置社区便民服务中心(站)挂钩帮带制度,每年定期开展不少于100人次的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培训。目前,全市71个易扶安置社区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。全面构建为搬迁群众提供集户籍、就业、就学、社保等办理、咨询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便民服务网络,简化政务服务办事流程,推行“一站式”服务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。推进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”治理机制见效,确保安置社区综治中心、“天网工程”“雪亮工程”实现全覆盖。目前,21个安置区开通公交线路,71个安置区客运车辆全覆盖, 56个安置区在高速或高铁半小时覆盖圈。结合节假日、少数民族节日等节庆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2600余场次,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为平台,推动广场舞、民族舞、民间艺术等文体活动健康、规范、有序发展,促进搬迁群众彼此间的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。自2019年以来, 连续四年举办“走出大山·奔向幸福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,累计3.6万人参加。极大地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增强搬迁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归属感,引导广大搬迁群众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。